日前由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國際)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論壇期間,業內專家分享了我國輻射技術應用的產業現狀、輻射技術在安檢安保領域、醫療領域的進展和應用,以及輻射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與趨勢分析。
— 輻射應用市場規模逐年擴大 —
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輻射加工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來自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趙永富在題為《輻射加工技術應用的產業現狀與未來發展機遇》報告中指出,我國輻射裝置技術創新已邁上新臺階。
目前,鈷源裝置自動化程度達到新高度,自動倒層換面占比達90%以上;運行安全可靠,實現連續12年放射性事故零記錄;鈷源供應自給率超過70%;鈷源退役規范、有序。同時,加速器裝置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年運行率達80%;質量控制實現標準化作業、輻照過程可追溯。由于性價比提高和快速交付能力,被用戶廣泛接受。
不僅如此,輻射應用市場規模也逐年擴大,已呈現由沿海向內地延伸,由東部向西部發展,由密集城市向薄弱省份推進的趨勢。截至2020年底,全國30萬居里以上鈷源輻射裝置有120多座,總裝源能力超過1.7億居里,實際裝源量約7000萬居里。全國共有輻射加工用電子加速器800多臺,總功率超過3.7萬kW。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趙永富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
一是區域競爭激烈,個別產品壓價現象嚴重;
二是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與先進國家和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距離;
三是質量和品牌意識欠缺,較看重當期效益而輕視企業信譽;
四是新產品開發能力低。研發投入比例小、產品單一化、技術同質化是行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解決。
趙永富表示,當前國內國際的大環境十分有利,將為輻射加工事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歷史機遇。在近5年來市場高速增長的基礎上,隨著輻射加工裝置的技術創新和產業規模的擴張,下游輻射產品需求旺盛,未來輻射加工應用的市場增速將持續、穩定。
— 解決醫用防護服滅菌“卡脖子”問題 —
“2020年初,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肆虐,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等醫療物資出現了爆炸式需求,供應緊張。”中國同輻股份有限公司輻射事業部總經理尹玉吉在論壇上對醫用一次性防護服輻射滅菌情況作了詳細介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物資保障組統計,截至2020年4月2日,用于疫情防控的醫用一次性防護服90%以上為輻照滅菌。截至2020年6月30日,通過輻射技術進行消毒滅菌的醫用一次性防護服已超過1167萬套。
疫情期間醫用一次性防護服供應緊張的因素源于醫用一次性防護服原規范中采用的是環氧乙烷消毒滅菌,滅菌過程解析時間長,一般7~14天,無法滿足疫情期間的緊迫需求。而輻照滅菌具有安全、環保、高效、可靠的優勢,滅菌周期可從14天減少到1天,大大縮短了周期,解決了醫用防護服消毒滅菌“卡脖子”問題,輻照滅菌為疫情防控貢獻了“核”力量。
為了驗證醫用一次性防護服輻射滅菌效果,專家學者圍繞防護服面料、滅菌工藝參數、關鍵性能等開展了大量研究,確定了達到醫用產品常規滅菌標準所需的滅菌劑量范圍;驗證了防護服的無菌屏障系統和運輸包裝系統在所需滅菌劑量處理后性能均滿足標準要求。
目前,輻照滅菌應用的主要裝置為鈷-60輻照裝置和電子加速器。作為輻射行業的領軍企業,在鈷-60輻照裝置設計方面,全國只有3家具備資質的設計單位,中國同輻擁有2家。另外,作為國產鈷-60源的唯一供應商,中國同輻為國內鈷源輻照裝置提供了70%以上的鈷源。據悉,僅中核集團就擁有9座鈷源輻照裝置,分布在北京、蘇州、張家港、泰州等城市。其中蘇州、張家港、北京的輻照站主要開展醫療用品消毒滅菌。
輻射技術在其他領域的發展應用也有很多值得研究探討的空間。為此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何仕均以新冠疫情為切入點,闡述了利用電子束處理醫療廢水方面的貢獻;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華偉介紹了耐輻照滅菌醫用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及在醫療器械中的應用;同威信達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闊成就輻照企業數字化轉型時間與趨勢進行了分析。